2008年,汶川抗震救灾中,为灾区带去希望的杨光机组成员。刘应华 摄
2008年5月12日,四川汶川发生8.0级特大地震,那一刻,山崩地裂,地震摧毁了房屋,毁坏了城镇,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,破坏性最强、波及范围最广、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。地震发生后,受灾地区交通一度中断,成为一座座的“孤岛”,危急关头,中国空军从空中开辟了生命通道,率先从震中空运转移伤员,同时通过空投救援物资等,为救援提供了保障。
2018年5月12日,英雄机组沿着十年前开辟的空中生命通道再次来到灾区上空,俯瞰灾区新貌。刘应华 摄
十年之后,在“5·12”汶川特大地震救灾中被授予“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”称号的直升机大队成员沿着十年前他们开辟的空中生命通道,飞赴北川、汶川、映秀、都江堰、唐家山堰塞湖、银厂沟、绵竹上空,俯瞰新城面貌。
杨光机组的成员之一,现任空军运输搜救某团参谋长刘兵,在低空穿越映秀的途中,向记者讲述当年穿越陌生山谷,首降映秀的惊险精力。刘应华 摄
震区变化之大,令世人瞩目。
一个个小镇从废墟到新生,让大家看到了震区人民的坚强和不屈,也看到了空军救灾力量的改变和提升。在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部的机场,停放着运-9、运-20等飞机,被军迷昵称为“胖妞”的运-20是目前我国最先进的大型运输机,在汶川地震时,由于我国空军拥有大型运输机的数量有限,当时往成都调用救灾物资时征用了民用航空飞机,十年间,灾区面貌发生了变化,空军的战略投送力量也在发生变化。
2008年5月15日,杨光机组在彭州市银厂沟展开“空中生命大营救”。朱晓磊 摄
战略投送能力是国家战略能力的核心内容,战略投送力量是国家战略投送能力的主体,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。
汶川地震后,药品等物资空投灾区。谭超 摄
2008年5月15日,直升机降落在汶川县映秀镇准备空运重伤员。吴海浪 摄
汶川地震发生的24小时内,部队组织出动23架军用运输机,调用民航客机12架,不间断飞行78架次,将9000多名官兵和装备成功送到成都附近的4个机场。民航部门也紧急派出30架运输直升机赶往灾区投送食品、药品等救灾物资,转送重伤员、救灾专家和医疗人员。
2008年5月30日,直升机在唐家山堰塞湖执行紧急运送排险物资任务。
十年间,空军的战略投送能力得到了质的提升,展开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部2017年的航线图,从白山黑水到雪域高原,从远海岛礁到沙漠戈壁,勾勒出的正是我空军战略投送能力的成长轨迹。
2008年汶川地震时,空降兵十五勇士惊天一跳。刘应华 摄
当年在灾区开辟空中生命通道的“阳光机组”, 曾创造了多个“第一”:第一个在灾区降落的空中救援力量、第一个将救援物资空投灾区、第一个通过空中通道转移伤员,因为机长叫杨光,被当地群众亲切的称为“阳光机组”。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期间,“阳光机组”所在的飞行大队,共飞行191架次,空投空运各类救灾物资59.4吨,运送伤员、被困群众和救灾人员875人。
2010年8月14日,都江堰虹口突发泥石流灾害,直升机紧急降落公路,转移营救被困群众。刘应华 摄
2013年4月21日,芦山地震发生后,直升机低空穿越山谷,直飞重灾区宝兴县实施营救。黄军 摄
十年后,这支空军部队继续创造着